51选校

中学生涯规划教育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

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的几个案例

51选校 阅读634

 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生涯规划教育?本文通过生涯规划中的认识自我、发现兴趣、树立目标、学会选择等要素,结合案例,简要概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教学方法。

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.png

  第一,分析作者性格,引导学生探索自我。

  探索自我是生涯规划的基础,包含探索学生自我兴趣、性格、能力等,中学生若能知道未来从事什么职业,并对这一职业设计的专业进行探索学习,在未来选择专业和职业上会少走弯路。

  以陶渊明的《归园田居》为例,文中“少无适俗韵,性本爱丘山”等描述彰显出陶渊明具有与世俗不合、热爱自然、崇尚真朴的性格,对人生职业价格观选择具有引导作用,协助学生体会到正确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对人生之路选择的重要性。

  第二,探究矛盾之处,引导学生发现兴趣

 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,选择与兴趣相吻合的职业确定目标职业。职业无贵贱之分,只有兴趣差异。《说书人》文中写道:“这无疑是一种贱业。我不知道别人对于这种职业抱的态度……我仍会宁可让世间最爱我的人去失望……在我自己的大名下面,毫不踌躇地写上——说书人,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!”

  读完之后,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既然说书是一种贱业,为什么还要选择这一职业?这样的选择是为了什么?学生以后高考志愿填报是尊重自己的兴趣还是屈从父母的意志?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,就是发现兴趣、思考职业规划的过程,从而引发学生进行外界探索,探索职业、专业。

  第三、阅读名人著作,引导学生树立目标

  人生规划需要有明确的目标,为了让学生明确树立人生目标的重要意义,教师可在教学于某方面具有突出成就的名人著作时,引导学生用心朗读其关于树立人生目标的相关内容。比如在马克思的中学毕业论文《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》教学引导中学生明确树立一个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,并为之努力奋斗。

  第四、思考人生取舍,引导学生学会选择

  价值观在无形中塑造着人们的行为,并促使其做出不同的选择。因此,在教学中,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作出选择之前明确自己的价值观,同时也要考虑长辈的意见、自己的实际等等。在毕淑敏的散文《我的五样》章节教学中记载一个测验:“学生写下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,然后依次划去相对不那么重要的一样,最后留下一个自己认为最重要的。”

 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,可以让学生也做一次这样的测验。并在不同的取舍中,引导学生学会如何选择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。

  综上所述,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,若能够够有意识地渗透生涯规划的有关内容,久而久之,学生就会逐渐形成一些有关生涯发展方面的想法,形成灵活辩证、健康积极的生涯规划目标。